在近日发生的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事故现场的“笑脸”照片和个人戴“名表”的照片在网络上被曝光,目前,陕西省纪委已展开调查。杨达才成了又一名因网络而被曝光并被质疑腐败的官员。
早在2009年,被网民称为“一夫二妻”的原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因其妻子的网络发帖而被判13年有期徒刑;原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一审获刑11年,而他的落马缘于一张开会时的照片,被网民“人肉”出抽的天价烟,“天价烟局长”的名号也成了他腐败生涯的总结句点。
2010年.原广西烟草专卖局卷烟销售管理处处长韩峰因“日记门”事件成为又一在网络力量下落马的官员……
近几年,微博的不断发展壮大让其不但成为网民的信息交互阵地,还成为了民间网络反腐的前沿。论坛和微博的发现和揭露腐败力度越发强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监督的力量不容小觑。
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制度反腐的一个有效补充。国家行政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刘弘毅说,民众从未减少过对官员腐败问题的关注,网络的发展给了公众一个直接便利的渠道防止腐败。
“网络反腐”甚至在网上被赋予如下定义:“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
当网络舆论力量产生了影响之后,当官员受到高度的网络关注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细节都开始时时刻刻受到公众的检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县级领导表示,网络监督的强大让他时刻自危:“做每件事情、说每句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天就在网上会挨批。”
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杨彪认为,网络反腐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可以成为官员改进自身做法的压力和动力,也有可能成为伤害官员的行为。但只要自己没有背离党员干部的要求,就没有必要担心,应该为公众舆论透明度的进步提升而高兴。”
不论网络反腐能量有多强,微博用户的眼睛有多亮,最终处理腐败官员,还是要靠政府。
“当问题在网络上出现时,政府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调查处理并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网络民众监督力量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刘弘毅说。
“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民主在不断显示进步,网络成为腐败官员的‘滑铁卢’,这是一件大好事。”杨彪说。
互联网曝光在改变中国反腐格局
围绕“表”的微博曝光在扩大,除了陕西“微笑局长”,更多的官员被发现戴“名表”的照片。一场通过查佩戴“名表”揪腐败官员的网络行动似有拉开之势。互联网反腐在快速升级,从孤立地曝光某个官员单项腐败材料,到瞄准公众不喜欢的官员,专门“人肉”他的各种腐败,再到针对一种成功的曝光方式做普遍推广,用公开影像资料“海选”曝光目标。
由于中国的网民多,热衷做上述监督的人也很多,扩大互联网曝光官员腐败的功能有无数志愿者做推动,互联网反腐也为一些人针对特定对象提供推手。它的实际效果有可能出现井喷式上升。
互联网的强势加入在逐渐改变中国反腐事业的格局,提供了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而且这个监督网络在越织越密,“杀伤力”也越来越强。
这当然是好事。互联网可以通过搜集几张照片,把一个看似仕途上一帆风顺的官员顷刻间扳倒或送入困境,它产生的震撼力比做多少劝导廉洁的说教都更管用。可以预见,今后很多官员都会对戴名表产生“自然抵触”,他们对使用其他奢侈品也会有所警惕。
这会沉重打击与名表等奢侈品相关的送礼风。由于网络采集个人信息的手段仍在翻新,官员的其他奢侈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腐败也会受到一定抑制。这都是中国反腐求之不得的事情。
由于中国社会的整体廉洁水平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廉洁要求又十分严苛、理想化,它的监督对象又有很大的随机性,这使得互联网对具体人的追究和判定,与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执政表现、包括综合廉洁表现未必是相符的。
互联网能够做到强化、放大单项信息,从而真正做到围绕腐败问题对干部的“一票否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官员所处的安全及升迁环境。过去官员们更多对上负责,也对辖区民意负责,今后他们还需在公共表现上对互联网负责。
互联网的反腐成绩逐渐将其塑造成中国社会的一种权力,并带来很多人对这种权力的觉醒甚至崇拜。由于互联网的活跃人士背景复杂,有一些人责任心不高或者分辨力不强,这种权力的使用有一定理性上的不确定性。
必须鼓励互联网对反腐发挥的特殊正面作用。应当让“撞上谁谁倒霉”的监督方式自然发展一段时间,巩固它对各种腐败行动的震慑。虽然互联网的曝光也有片面的时候,但必须看到,它对腐败的抑制无疑是其对中国社会的主流贡献。
同时反腐的其他工作必须跟上。从长远看,由于互联网作为虚拟社会的自身缺陷,由它长期扮演道德和行为准则判官,毕竟有风险。社会要对这些风险开展管理,使互联网对社会治理的正面效应最大化,同时风险最小化。
所有官员应从“表风波”中取得正面的思想收获,看清廉洁从政是中国挡不住的趋势,侥幸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无论是谁,都不应在提高侥幸技巧上下工夫,而应从根本上身正行直,彻底规避在互联网时代的“当官”风险。“表风波”还说明,制度化的反腐建设已经极大落后于社会需求,还需加快。
中国现在缺少官员享有合法利益的更多“明规则”,这需要改革者们思考权衡,也需要一些有作为的官员在阳光下实践、创新。但官场“潜规则”已被互联网捅了几个大窟窿,继续在“潜规则”中行走,早晚栽倒是注定的。
消息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