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识不足,一些人为追求所谓时尚、寻求刺激而尝试新型毒品,这种心理更可怕
广西警方突击检查某娱乐场所,167名氯胺酮(“K粉”)尿检呈阳性的吸毒者中,有27人未满18岁。其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
7月21日凌晨3时许,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近百名民警突检青秀区东葛路88号的“金色旋律”娱乐会所,发现该会所14间包房皆有人聚众吸食新型毒品“K粉”。
多名民警援引办案经历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指称,新型毒品比例上升、涉毒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当地青少年吸毒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已达到55.2%,主要吸食摇头丸、“K粉”、冰毒等新型毒品。
蓝明(化名)第一次接触毒品时只有17岁。目前正在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戒毒所强制戒毒的他告诉记者,15岁辍学回家后开始与一些社会人员接触,“年纪跟我差不多,吸食毒品时叫我,我开始不吸,后来觉得很好奇就禁不住吸了几口”。
蓝明回忆,第一次吸食后他呕吐不止,但此后欲罢不能,每日里神情恍惚。
广西禁毒部门干警介绍,一些年轻人喜欢去的娱乐场所涉毒,是未成年人吸毒的重要诱因。警方例举,今年3月广西某市16岁学生孙某庆祝自己生日,邀请53名同学和朋友到当地一家KTV包厢狂欢,涉嫌吸食“K粉”。
今年2月,河池市某技校两名未满18岁的学生开学时未到学校,而将数千元的学费用于吸毒。一个月后他们被警方抓获时,身上只有数十元。
南宁市禁毒部门介绍,今年上半年开展清查整治公共娱乐场所行动11次,截至6月25日,共缴获各种毒品118.2公斤,其中传统毒品海洛因4717克,而新型毒品“K粉”63009克,“神仙水”43819克,分别为海洛因缴获量的13.3倍和9.3倍。
相比传统毒品,新型毒品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世纪之交始于国内各娱乐场所流行。广西公安厅副厅长李跃介绍,目前新型毒品主要包括冰毒、麻古、K粉、摇头丸、神仙水等。
相关专家表示,新型毒品对人的神经系统可造成长期性损害,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心脏功能受损。吸食后往往过度兴奋,幻听幻视,精神错乱,引发自残及攻击性暴力犯罪,过量吸食可导致猝死。
娱乐场所何以成为新型毒品的“重灾区”?办案民警透露,如摇头丸等可使人兴奋并产生幻觉,在KTV等场所有助于制造欢乐气氛,很受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欢迎。一些不良商家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有的甚至暗中提供方便,致使新型毒品交易较活跃。
“对娱乐场所的检查中,常发现有不法分子提供聚众吸食新型毒品的场所。”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葛永峰说,最近查处的“金色旋律”娱乐会所,公安部门早在4月就发现其存在容留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的违法经营行为,予以停业整顿2个月的处罚。期满后,相关部门通过多次暗访排查发现,该会所仍为吸毒人员提供活动场所等便利条件。目前,2名会所管理人员因涉嫌容留他人吸食毒品而被刑事拘留。
另据办案民警总结,不少涉毒青少年来自较为富裕的家庭或单亲家庭。他们有的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有的认为自己得到的关爱不够,都容易在新型毒品面前迷失自我,个别人甚至以举办“毒品生日会”为荣。
“大多数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识非常不足,一些人为追求所谓时尚、寻求刺激而尝试新型毒品。”李跃表示,这些青少年往往误认为新型毒品不会上瘾,对身体伤害不大,等上瘾了再后悔已为时过晚。
广西劳动教养管理局(戒毒管理局)教育处处长樊永城认为,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易因好奇心重而抵挡不住新型毒品诱惑,“要有针对性地在初中、高中等学校加强禁毒教育”。
“仅仅挂几条禁毒标语,效果很有限。”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可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戒毒所等形式,让青少年看到毒品到底“害”在哪里。同时,父母应对子女多一些关爱,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远离毒品。
葛永峰表示,学校是青少年禁毒的重要一环,可制作禁毒相关的电影、纪录片到学校公映,或近距离接触戒毒人员,让学生对新型毒品的危害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
河池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覃晓敏说,青少年安全无小事,青少年涉毒往往对其一生和其家庭都有重要影响,全社会应共同努力。
多名常年在禁毒一线工作的公安民警表示,娱乐场所由工商部门发放营业证照,公安部门打击涉毒时多进行停业整顿处罚,但一些涉毒娱乐场所采取“软执行”,导致打击效果有限。“文化、工商等部门和公安部门一起加大娱乐场所监管力度,对涉毒犯罪协同作战,效果会更好。”
此外,南宁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相关人士认为,对一些涉毒犯罪严重、屡教不改的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的取缔手段。对此,呼吁立法部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有效地加强监管。□
消息来源: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