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元旦,“黄灯很忙”——1月1日零时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和《机动车登记规定》正式实施,其中“闯黄灯扣6分”的规定引来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争议颇多。
这争议,一方面是因为扣6分的“重典”。学过交规的人知道,驾驶员交通违章违法行为一年内记满12分就要重新参加培训并考试,也就是说,如今只要闯两次黄灯就得到交管部门“回炉”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一些车主看来,要保证不闯黄灯有时真是强人所难。根据现行规定,黄灯亮时,只要机动车车身任何一部分已越过停止线便可以继续通行,不认定为闯黄灯。反之,如果任何一部分都没有越过停止线,就只能刹车。然而,机动车开在路上都是有一定时速的,就算刹车踩得再狠,要停下来也需要一定距离,因为惯性使然。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停车视距”,即车辆从发现障碍物,采取制动到完全停止的距离。有专家做了测算,以每小时40公里的车速行驶,汽车的停车视距是45米,如果减去一个车身长度,要在停止线前停止就需要40多米;30公里的时速行驶,停车需要25米;20公里需要15米。
现实中,很多路口的信号灯均没有倒计时,也就是说,黄灯什么时候会亮无法预料。为了保证不闯黄灯,驾驶员必须提前几十米便将车速降到极低以便随时可以停下,可如此一来,通行效率恐怕又成了问题。突然亮起的黄灯,必然带来突然踩下的刹车,难免造成追尾。不闯黄灯或许可以自己控制,但不被追尾谁能保证?
黄灯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黄灯亮时到底该走该停,恐怕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此前还有车主因为闯黄灯被罚而提起行政诉讼,认为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黄灯亮时,未越过停止线的车辆不能通行。”如今有关部门以闯黄灯引发诸多交通事故为由对这种行为给予严惩,其初衷当然可以理解,毕竟比通行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行安全。
这些道理车主们都懂,从媒体这几天的报道来看,大家也在尽量配合着新规的执行,早早地减速慢行。然而,针对这一问题的争议还在继续,深圳等地明确表示暂不处罚“闯黄灯”,网络上,网友纷纷吐槽“闯黄灯”,汇报着追尾的“倒霉经历”,交流着早早将时速降到20公里以下的经验,同时批判着有关部门的“不谙世事”、违反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拍脑袋决策等等。重罚利剑高悬之下,昔日的“勇夫”败下阵来,可这似乎包含了太多不满和无奈。
新华视点的认证微博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三个信号灯各司其职,交管部门将黄灯作用归于红灯,不仅技术上难以做到,且明显违法。行政部门规章与法律相抵触,该怎么办?
“黄灯很忙”,这背后有人们对如此规定是否科学、是否尊重行车规律和现实的怀疑,但更多的恐怕是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焦虑。比如,焦虑自己万一黄灯亮了停不下来怎么办?并非有意为之却不得不面对严厉的处罚是不是有些冤?焦虑自己可能被追尾或者追尾他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焦虑本已时常拥堵的交通状况因为人们纷纷减速慢行而更加恶劣……
大家对出行效率、行车安全、处罚是否正当的焦虑,都是对自身权利的焦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执法公正性和公信力的焦虑,是对公权力面对涉及公众利益问题时该如何平衡的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在此前不少公共问题的处理上,人们早已领略一二。
闯黄灯当然可以重罚,但前提应该是可以确定黄灯何时会亮,“随时会亮”的逻辑实在有点儿荒唐。就拿此番同样被加重处罚的遮挡号牌、开车打手机等行为来说,只要驾驶员注意,这些行为都可避免,违法可能面临的后果、风险都是驾驶员自己可以控制的。而要避免闯黄灯,显然没这么简单。
闯黄灯当然可以重罚,因为路上行人的生命是天,但有关部门在立法之初是否做过科学评估,是否将中学课本已经告诉我们的“牛顿定律”原理融入科学立法之中?
“黄灯很忙”,不是人们一味地抱怨和吐槽,而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焦虑”。
“民意亮起黄灯,权力何去何从?”
中国“史上最严”交规遭遇“黄灯”争议
在2013年最初的几天,“黄灯”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争议起自1日开始实施的被民间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一条规定——“闯黄灯扣6分”。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指出,机动车闯黄灯同属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的违法行为,将被罚扣6分。而中国驾驶证持有者在一个计分周期内(12个月)只有12分的违规扣分额度。
政府部门认为,通过严格管理可以提高交通行为的文明程度。一部分公众则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一规定不尽合理,而且处罚过重。甚至有网友调侃称新交规违反牛顿第一定律,没有考虑到车辆行驶的惯性。
中国大型社交网络新浪微博发起的“你如何看待新交规闯黄灯罚6分规定”的网络调查中,认为“不合理,难控制易造成更多违章和事故”的人占七成。
“开了10年车,现在不知道路口该怎么走。”北京出租司机林先生说,2日下午,一辆轿车在绿灯变黄灯的瞬间紧急刹车,令他猝不及防,险些追尾。急刹车往往导致连锁反应,从1日开始就不断有各地的司机通过微博发布自己被追尾或追尾别人的经历。
如果不想紧急刹车造成危险,就要在进入路口前选择:是加速通过还是索性等待红灯过后的下一个绿灯。在北京的一些路口,由于有车辆选择减速以躲避“闯黄灯”,使得车流速度明显下降。
面对网友和驾驶者对新交规部分规定合理性的质疑,中国公安部交管局回应称,新规的目的在于“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交通事故”,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驶入汽车社会仅仅数年,交通违法造成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有的车在路口开得飞快,就为了抢在红灯前通过路口,撞车、撞人的事故还少吗?”北京市民李丽娟说。支持者认为,新规有效约束司机在经过路口时减速慢行,避免因抢行发生交通事故,促进礼让的文明行车习惯。
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12年保有量达2.4亿辆,新增机动车1510万辆。同时,交通事故仍处于高发、多发期,2012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近20万起,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而据官方统计的数据,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新交规实施首日接报的交通事故起数分别比前日下降了9.3%、23%、26.7%、18.4%、29.8%,未发生因违反交通信号指示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
面对争议,还有一些地方选择结合实际情况对“新交规”进行柔性执法。中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4日宣布,由于当地严寒多雪、路面结冰,暂缓对“闯黄灯”处罚。这是继深圳之后,第二个明确表示暂缓处罚“闯黄灯”的大城市。
“这非常人性化,路这么滑,如果强制执行,只能引发更多不满。”驾驶小型轿车的哈尔滨市民岳其松表示支持。
新交规的争议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培养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或许需要更漫长的历程。长期研究交通安全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王国的转变,但多数人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文明还没有真正建立,“这让很多人看起来像在‘骑着汽车’”。
专家还指出,造成争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新规缺乏足够的调研和听证。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此类行政法律、法规的出台,必须充分吸纳各方的意见。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涉及亿万驾驶人,摒弃固有陋习,适应新规范,有些驾驶人难免出现不适,“拍砖”“吐槽”可以理解,将进一步加快交通信号灯设置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的整改力度。
消息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