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王意天
一些年轻人为何会深陷网贷而无法自拔?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认为,这与普遍存在的分期付款有关。分期付款的“低月供”宣传降低了年轻人消费的心理门槛,导致他们冲动借贷。同时,年轻人普遍储蓄率较低,金融素养不足,难以准确评估分期产品的真实成本,最终陷入债务泥潭。
“分期付款和月付模式的出现,虽然为合理消费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诱导过度消费,尤其是对缺乏自制力的年轻人。”肖飒直言。
针对不同网贷平台授信审核结果不同的现象,肖飒解释说,这主要源于风控能力和监管环境的不同。头部平台依托完善的数据模型和征信系统,审核严格,坏账率低;而小平台由于技术能力有限,往往依赖简单的用户行为数据,授信门槛较低。此外,部分小平台通过规避监管的方式降低审核标准,吸引用户,但这种宽松授信的背后是更高的逾期风险。
此外,《法治周末》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一些网贷平台利用年轻人急于用钱的心理,设置套路,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还款成本。
为了测试网贷平台究竟有哪些套路,《法治周末》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网贷平台进行测试。
记者在某网贷平台尝试借款,但授信未通过。平台随后将记者引流到另外一家网贷平台。在该平台,记者成功借到3000元,分6期还款,每期还款554.19元,其中包括本金474.55元、利息61.74元和担保费17.90元。借款界面下方,有一行不明显的小字,显示“本次借款的综合成本为35.89%(单利,或含担保相关费用,日率费0.098%)”。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借款以及放款审核期间,平台不断发送来“充值会员119元,包月服务”“会员最快5秒到账”等提示。贷款平台还时不时会弹出“查个人失信风险”等链接,点开后均转到“个人风险评估报告”页面,需充值39.9元成为会员获取报告。
实测中记者注意到,在该网贷平台借款,其协议不仅动辄上万字,协议里还套着协议。
例如,借款需要同意《中国移动认证服务协议》《注册协议》和《隐私政策》三个协议,但实际上,这些协议里还链接了15份相关协议,字数约万字,仅是粗略浏览也需要近一个小时。
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协议从出现到勾选“同意”的时间仅限2秒,时间一过,系统便直接跳转到最后一个协议的最后一页,想要看前面还需要从最后一页划到前面,如此种种设置下,用户根本没有时间仔细阅读。
记者还发现,该网贷平台会将借款人的各类信息打包共享给第三方公司。按照平台指示完成注册后,还未开始申请额度借款,3分钟内,就有三通电话打进记者手机,每一个都被手机系统标注“骚扰电话”或“高风险电话”……
网贷平台设置的种种套路是否合法?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小芬告诉记者,从政策和司法层面来看,综合年化成本与年利率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利息的形式。复利、罚息、违约金之类以及高额担保费等之类,均为变相高息。
“只要超过年息24%部分均不受法律保护。此外,年息超过24%,也违反监管部门严格规制高利贷的监管要求。”赵小芬说。
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第二条第二款规定:“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对于记者在实测中遇到的“会员包月服务”“失信查询”等收费服务,赵小芬直言,如此操作,不但使借款人陷入“虽看得见合同,却算不清成本”的迷阵,还可能会让利率突破24%,加重还款负担。
就网贷平台协议套协议的行为,赵小芬认为,如此操作将导致用户事实上无法清晰了解协议内容,即使消费者仔细阅读合同,也难以厘清收费逻辑,这实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平台可能会构成欺诈。
除了平台责任,肖飒还叮嘱道,年轻人要摆脱网贷困境,需要增强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远离非法借贷,树立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肖飒建议,社会层面可以通过财务辅导项目帮助年轻人提升金融素养。监管和技术手段也不可或缺,例如,可通过设置分级授信体系和预警工具,有效拦截非理性借贷行为,为年轻人提供更健康的金融环境。
赵小芬建议,年轻人要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建立理性消费方式,控制新债务;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尽快寻求亲友的帮助。在寻求债务解决方案时,警惕任何声称能“洗白征信”“内部操作减免债务”的机构或个人,以免陷入新的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