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信仰 让崇法守法成为常识 ——《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副主编李国明就蓝皮书编制情况接受正义网记者专访 1月24日,由检察日报社发起并编制的《法治影响生活·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本年度法治蓝皮书共分为12个篇章,记录了共计118条入围名单人物及事件。这118条入围人物及事件,是依据哪些标准进行筛选的?蓝皮书又是如何出炉的?《2013年中国法治蓝皮书》副主编李国明就蓝皮书的编制情况接受了正义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李主编,您好。《2013年中国法治蓝皮书》是检察日报社连续第几年发布的中国法治蓝皮书?该书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李国明:中国法治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检察报人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努力每年都在继续。 至今天,检察日报社已经是连续第九年发布《中国法治蓝皮书》。每一次回顾、梳理、发布,既是站在历史的角度,选取过去一年的重大法治事件,用一个个细节展现中国法治的进程,描绘法治时代的脉络与走向,以资反思与借鉴;又是作为检察报人,从新闻与法律相融合的独特视角,以自己的方式,向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人和事致敬。 记者:《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有哪些主要内容? 李国明:《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里所展现的,正是2013年法治中国截面史。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法治中国”首次写入党中央文件;中央巡视组“寻虎找蝇”,多名高官落马;“大V”变“大谣”引出“两高”司法解释;检察官张飚帮助张高平叔侄洗清冤案;网购纳入消法保护;婴儿“第一口奶”揭穿利益潜规则……新闻记录历史,我们以更为敏锐的新闻判断与专业的法治眼光,秉承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抽丝剥茧,从纷繁庞杂的新闻事件中缕出尽可能清晰的法治发展脉络,分以“人物篇”、“法律篇”、“民主篇”、“反腐篇”、“网络篇”、“舆论监督篇”等12个篇目,整理出2013年对国家法治发展、百姓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法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多点透视的截面,展现2013年中国法治发展的图景。 记者:今年发布的蓝皮书,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内容选择的? 李国明:作为法治专业媒体,在编制蓝皮书时更多了一份审慎的责任。我们并非一味地选择耸人听闻的大事件,而是兼顾2013年中国法治进程的深度和广度,选取在各个法治层面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或事件。比如,既关注“老虎”级高官——“翻车”的铁道部长等,也注意到“裸官”、粮仓“硕鼠”;既关注国家层面有关劳教制度废止的决定,也注意到关系普通人社保申报缴纳规定的出台;既关注到上海自贸区改革这样“制度闯关”的大手笔,也注意到个人信息保护、“闯黄灯”等百姓身边的法治事件……就连法治蓝皮书这12个篇目的划分,也不是完全泾渭分明,而是用立体的、全景式的多角度客观记录、还原历史的客观、全面。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中国法治蓝皮书》更具有法治意义上的权威性、全面性和建设性。 记者:除了彰显“正能量”的法治事件之外,蓝皮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负面事件,这是为什么? 李国明:前进的步伐有大有小、有急有缓。值得一说的是,法治事件中总不免有可以窥见犹疑与彷徨之处。对这些似乎“见不得光”的事情,我们认为,刻意回避与隐瞒,实际上是对中国法治进程的不负责任。于是,在《2013中国法治蓝皮书》中,也收集了苯胺事故瞒报、对死刑犯刑前未通知亲属会见等这样一些灰暗的片断。记录下这些片断,是为了警醒、直面并解决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记者:《中国法治蓝皮书》已经连续九年发布,其意义何在? 李国明:让法治成为信仰,让崇法、守法成为常识。发布《中国法治蓝皮书》,检察报人以这个连续9年的举动,以对中国法治进程热情而真诚的关注和参与,表明着对于法治中国进步的朗朗心迹。我相信,这个举动本身,就是为中国法治发展进步略尽微薄之力,成为中国法治进程中踏踏实实的脚印。
消息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