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星期一/晴
上午,中国人大开幕。路上堵车,赶到人民大会堂东门时,温家宝总理刚开始宣读施政报告。匆匆入场。一位男电视主持人正在天安门广场上一巨幅宣传荧屏旁录像。他对着镜头说:"刚听完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人大代表,正走出人民大会堂。他们群情激昂,信心满怀 ...... " 听之愕然,仿佛时光倒流。以前我做过电视,知道他正在现场录制LINK,用于剪辑。但不知这位记者“群情激昂,信心满怀”的预言从何而来?! 这几年,国内媒体时常批评人大代表官本位,不代表民意,素质低,“雷人”辈出。但我们做记者的,是否也当自律?
人民大会堂内,温总理正宣读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代表们的掌声似乎吝啬了些。中国的官员发言,习惯上在关键处提高声调,听者也会合作,多报以掌声。施政报告,长达两小时。在场内,听掌声。掌声不少,但并不很热烈,更多出于礼貌。“雷鸣般掌声”的时代已经过去。近年来,一些人大代表的问政意识增强,不满足当花瓶和只投赞成票。加之今年是本届人大最后一次年会,不少代表任期将到,想必会抓住最后一次问政责询机会。
施政报告中,温总理提及中央政府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努力,使房价合理回归。他虽然提高了声线,但在座的三千人大代表并没有报以任何掌声。对这个中国老百姓当下最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人大代表们的沉默反应,如何解释? 我发了条微博,听听网友的看法。短短几小时,数千转发,数千评论,很尖锐。最为集中的观点是:在座的人大代表中,多非富即贵,很多恐怕拥有多套房产,自然对房价回归合理不感兴趣,很难高兴起来。晚上,偶然发现这条微博的评论数,已从几千条减到了36条。
温总理报告中,最有新闻价值的,是中国将今年增长目标调低到7.5%,将通胀目标控制在4%。我觉得,北京明确放弃"保八",是实事求是的举措,有益于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也为全球经济可能继续下挫做好心理准备。
下午,发改委主任张平记者会。他对去年未能达到通胀4%的控制目标作“自我批评”,态度诚恳,有担当精神。这是民众希望看到的。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晴
(1)
上午,旁听中国外长杨洁篪“两会”新闻发布会。近90分钟,平心而论,中外记者没有为难他。不少中国同行的问题,属于直接“喂”给他的。比如第一个问题,让他评价中国外交10年成就。这个大问题至少可以写本书吧。幸好外长准备了“15个字”,得以完满答疑。
一些同行埋怨这个记者会无甚新意。我觉得杨外长也只能如此作答,大而化之,点到为止。一是当下的中国外交,变数太大,应有灵活度,说不得太多。做外交,私密很重要。否则,基辛格和尼克松当年是飞不到北京紫禁城的。当下的中国外交,可能是1979年中国重开国门之后最艰难和混沌的。中国的全球利益,意味着对外交的钳制越来越重,经济、商业、能源、安全无不影响外交决策;很多问题,看似外交,实则内政。目前政府内协调机制并不顺畅。另有迹象说明,民间舆论(特别是网络民意)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度越来越明显。眼下,中国与亚洲邻国多有利益摩擦,美国又欲重返亚洲。中国外长不好当!
会上,杨外长用“大喇叭小喇叭没喇叭”比喻国际话语权,并表示“数字”比“喇叭”更重要。这里“数字”指的应是经济影响力。不过,需要问一个问题:经济影响力是否等同于地缘政治话语权?即便日后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否就一定自动取得第一话语权? 我觉得,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自然与经济军事国力和它的价值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有意愿介入国际冲突,担当国际警察。这是它国际话语权的基石。随着中国的海外利益扩大,即便中国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写明不干预,北京介入调停国际冲突的半径自然剧增。中国要想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就不得不逐渐深度介入地缘政治冲突,别无选择。
看电视里的访谈,解读杨外长新闻发布会。嘉宾、专家分析时,除对杨外长表示一致赞许外,最频繁使用的是“我们”和“我们的外交工作”等字眼。这个“我们”到底是谁?是外交部吗?是杨外长吗?是观众吗?是专家吗?专家有自己观点吗? 在中国,“专家”,别名“砖家”,常遭公众诟病。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不代表自己,光为他人代言。其实,说清楚自己的看法就行。错了也归自己。代表他人,责任和压力就太大了。
(2)
下午,走访几个省市代表团,旁听人大代表问政议政。每个省市的会议厅,席次安排都一般格局。同是人大代表的书记省长端坐正中央。代表们一不小心,很容易把议政当成向领导汇报成绩或感谢领导了;议政时套话很丰富,如表示温总理报告“催人奋进、高屋建瓴、完全同意”等。“完全同意”还要人民代表做什么?又如何质询?公众常常批评人大代表提案质量低,过于宽泛或随意。这和人大代表的产生缺乏真正的选区基础有关。如果代表们并不清楚他们代表的选民在哪里,又如何问政?
全程旁听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王荣华代表谈到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严重影响男孩成长。他称之“男孩危机”:大学中男生比例急剧下滑。不少专业几成“娘子军”;男生也越来越缺阳刚之气。他说,“男孩危机”是教育危机,要“因性而教”。他忆及复旦女校长谢希德生前曾提出考虑降低分数线招收男生,缓解“男孩危机”。王荣华说,他的建言可能激起争议。但这是他在上海高校认真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现任上海政协副主席的王荣华先生,是我刚入复旦时的团委书记,一别近30年。今日“两会”重逢,很感慨。他告诉我,他常读FT中文网。很高兴又找到一位读者。)坐我旁边的资深媒体人曹景行先生悄声说:“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让男孩子推迟一年上学就行!”
凑巧,“男孩危机”话音未落,中科院女院士、生化学家王恩多呼吁关注“女科学家退休年龄”问题。她说,女性55岁退休的现行规定,使许多有为的女科学家不得不过早中断研究生涯,导致宝贵科研专才的无谓浪费,要求出台措施。议题虽严肃,场上却一派轻松,至少男女性别两大阵营之间,在上海代表团打了个平手。
(3)
这两天,数千网友在我“两会”微博留言。主流观点是对中国人大完全不抱期望,认定是花瓶是演戏,劝说记者不必认真。一位网友拜托我,帮他在人民大会堂找到代表"他"的那位人大代表。我在努力寻找。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晴
(1)
每年“两会”,最重要的产品当然是提案。民众垢病最多的也是提案。一般的印象是,政协委员提案的质量比人大代表议案的要高出不少。究其原因:
第一,政协委员中,专业人士的比例较高,特别是来自民主党派的委员。他们的专业功力自然体现在提案的眼界和论证上;
第二,政协委员多以专业界别议政,如经济、医疗卫生、农业、教育、社科、福利保障等。而人大则以省市代表团为行政单位。开会时,最高地方官省委书记省长坐阵,代表多在他们职权的直接管辖范围内,见官矮一头,很难畅所欲言,笔下也不得不留情;
第三,人大代表递交的是议案,理论上可启动立法程序。政协委员是提案,只是建言咨询。既然“不说白不说”,索性胆子和声音大些;
第四,不少党内官员退居二线后,转任政协。他们中很多人经过中央和地方的长期历练,对国情和制度理解深刻。在任时,他们为体制捆绑。成为“前官员”后,反而使他们进入从政后的独立思考期。政协让他们获得了新的问政自由和平台。
(2)
这几天,一边跑“两会”,一边关注民意,特别是网民的意见。最吃惊的是,中国老百姓对人大和政协制度的冷漠无奈和不信任情绪,比预想中严重许多。很多网民戏称“两会”是“全国留学生家长会”,“官方嘉年华”,“歌功颂德会”,“特权秀场”,“花瓶”。一国国民对本国最高立法机构的态度如此消极负面,难道不是潜在的宪政危机?人大代表对民众的这种情绪知情吗?
作为施政指标,中国人大可否在每年“两会”期间委托独立机构就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信誉度展开年度民调,告知代表和民众,以利监督和建立信任? 可否允许民间代表团旁听“两会”议程?一国之正常运作,公民对制度和立法机构的基本认同和信任是前提。否则授权和代议制的基础就无从谈起。
(3)
全国人大,代表人数计3000人。我手头正好有一份上海代表团的编组名单,作为样本分析一个代表团的构成:全团代表65人。其中,中共党员籍代表45人,占百分之七十,超过三分之二;余下的三分之一,来自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不知其它各省的代表构成和上海是否基本相同?据我了解,近年来全国人大对中共党籍代表的比例规定了上限,显然是为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
(4)
今天,不少代表和委员开始进入问政状态。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也多了些牙齿。比如,倡议议政时“不要再称尊敬的领导了”;也有代表对温总理报告中有些段落提出疑问。晚上,听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接受央视白岩松采访,耳目一新。龙永图的观点很尖锐:以前,政府有权,钱不多。现在的政府,不仅有权,也很有钱。这就使我们的政府变得越来越强势。现在,中国还是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他还表示,当下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创历史纪录,这令人担忧。他说,公务员是分“蛋糕”的。而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做“蛋糕”的,靠的是企业和实体经济。
2012年3月8日/星期四/晴
今早,未去人民大会堂现场,而是通过电视收看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会,主要议程是听取“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这次,刑诉法修正幅度很大,多达110条。上次修改是在1996年。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七个字,明确写进了刑事诉讼法。按照法律常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基本准则只出现在宪法、母法的条文内,而不出现在子法内。修正案的这一特殊的“中国式”处理,从侧面凸现了中国社会包括司法机构中宪法意识淡薄的现状。
修正案在现行条款“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排除非法证据;加强对证人的保护;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保护辩护权等;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保护证人等。这些问题多涉及司法公正和滥权。经常收看电视上法律节目的中国老百姓,应不难找到这些条文背后的沉重现实。这个修正案对保障民权和改善司法公正是个重大进步。可惜的是,这个修正案对如何防止党政干预司法未作任何提及。一位网友调侃说,真要等到那一天,中国各级政法委可能就得退出舞台了。
晚上,见到资深媒体人曹景行。他告诉我,早上人大全会,他去了人民大会堂现场。记者席上,他居然没有看到一位外国记者。他很吃惊。这说明什么呢?
人民大会堂,三楼记者席上,时有中外同行手握着望远镜,眺望主席台的座次和座位的主人。今天全会,应出席代表人大代表2978人,实际出席2830人,缺席148人,符合法定人数。不过,媒体发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没有和其他政治局委员一道,出现在主席台左角的座位上。缺席。
明天,重庆代表团有开放日。相信中外媒体会在那里找到薄书记。
人民网与百度联合推出“两会热搜”。因提案或发言,成为今天最受关注的代表委员是:朱燕来,政协委员、中银香港助理总裁,(前总理朱熔基之女);宗庆后,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释永信,全国人大大代表,少林寺方丈。
备注:《两会日记》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待续)
消息来源:FT中文网